第14版:探索 上一版  下一版
中大科学家发明“以蚊治蚊”
上班族为何喜欢熬夜?这其实是种“自虐”
下一篇4 2019年08月19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大科学家发明“以蚊治蚊”
技术领先全球,钟南山点赞
作者:
 

    登革热、寨卡等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而白纹伊蚊就是传播这些疾病的罪魁祸首。日前,顶级科学期刊《自然》发表了中山大学热带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奚志勇教授团队的一项研究成果。该团队通过共生菌与射线相结合的方法清除蚊媒群体,最终达到阻断蚊媒疾病传播的效果。这项“以蚊治蚊”的手法现在全球处于领先水平。

    8月13日,“灭蚊黑科技,中国独角兽”高峰论坛暨新闻发布会在广州召开。奚志勇透露,这项技术将逐步推广运用,将来普通家庭有望像买普通的灭蚊药一样来购买他们的产品。

    每年,全世界有约一半的人口面临登革热的危险。每年虫媒病就要杀死约47万人。在全球范围,白纹伊蚊就是最具有侵越性的入侵物种之一,同时也是登革热和寨卡病毒病的主要传播媒介。然而,传统的化学消杀法对白纹伊蚊的控制效果不佳。

    奚志勇团队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利用共生菌和射线相结合的技术,释放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雄蚊,让白纹伊蚊“断子绝孙”,以达到种群控制的效果,最终阻断登革热等疾病的传播。

    沃尔巴克氏体,是一种在自然界节肢动物体内广泛存在的、接近立克次体,并能经卵传递的革兰氏阴性胞内共生菌。它天然存在于全球约65%的昆虫种群和28%的蚊虫种类中,而携带不同型别沃尔巴克氏体的雌雄昆虫交配后产生的卵不发育。

    在此次研究中,奚志勇团队通过人工转染建立了携带三种沃尔巴克氏体菌型的白纹伊蚊蚊株。经大规模饲养至蛹期,雌雄分离后,再经射线照射去除有生育能力的残存雌蚊,最后进行释放。经辐射的雌蚊完全绝育,无法在野外产生下一代,而对雄蚊的不育和交配竞争能力没有影响。

    在广州进行的试验表明,经过2-3年的持续释放,基本消除了两个野外试验点的蚊虫种群,幼虫和雌蚊的数量分别锐减94%和89%。进一步研究表明,与对照地点相比,两个试验点的叮咬率平均分别下降了96.6%和88.7%。

    目前,这种“以蚊治蚊”的方法,已成为新型、环保、安全、高效的蚊媒控制技术,世界领先。

    在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高度评价了奚志勇团队的技术。他说,过去都是通过灭蚊、清除积水等办法来控制登革热,但奚志勇团队的技术则从源头上解决了问题。

    事实上,奚志勇团队的技术,还有望开拓农业害虫绿色防控的新领域。通过用他们的技术,在稻飞虱、柑橘木虱和桔小实蝇中转染沃尔巴克氏体,建立稳定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昆虫株系,通过不断释放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的昆虫以达到种群压制。

    (林霞虹)

    何为“以蚊治蚊”

    通过释放携带新型沃尔巴克氏体的白纹伊蚊(雄蚊不叮人,不传播疾病),与野外的白纹伊蚊雌蚊交配,所产的卵不发育,经过反复多次释放携带新型沃尔巴克氏体的白纹伊蚊,使野外的白纹伊蚊种群数量减少至很低的水平,从而达到阻断登革热的目的。

 
下一篇4  
 
   
   
   

南方工报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