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史海 上一版  下一版
在避暑上,古人有N种方法秒杀空调
2019年08月19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避暑上,古人有N种方法秒杀空调

作者:
 

    ■扇子

    ■1978年,曾侯乙墓中出土的青铜冰鉴,被称为古代“冰箱”

    古人在纳凉一事上,也是费尽心思。哪天现代城市停电了,古人的避暑纳凉方式,今人也可一试。

    摇扇子

    在古代,高温热死人的事情时有发生。《北齐书》记载:“(北齐)天保八年三月,大热,人或暍死。”《旧唐书》记载:“(开元二十三年)是夏大热,道路有暍死者。”到了宋太宗至道元年,又有“大热,民有暍死者”。据说,赵明诚、郑成功等历史名人的去世也和高温有关。

    在古代,先祖们也有祛暑神器。要论防暑第一利器,当然非扇子莫属了。扇子的历史很悠久,据说在尧舜时期就出现了。古代的扇子种类繁多,无论是早期的竹扇、蒲扇、团扇,还是后期的折扇,因其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所以受众广泛,自古以来就是夏季必备利器。汉代的时候,有能工巧匠制作了一件“七轮扇”,“连七轮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个人操作,整个屋子里的人都觉得凉爽,《西京杂记》记载“一人运之,满堂寒颤”,堪比现在的大功率风扇了。唐代诗人李峤就曾写过一首赞美扇子的诗:“御热含风细,临秋带月明。同心如可赠,持表合欢情。”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扇子上,实用而浪漫,实属撩妹必备技能。

    扇子虽好,但碰到特别炎热的天气的时候,也会有“摇扇风甚微,褰裳汗霢霂”的尴尬局面,这时候也只有空调房能救命了。古人虽然没有空调,但也很聪明的布置出了“空调房”。大家都知道曹操建造了铜雀台,但实际上他是建立了铜雀、金虎和冰井三台,其中的冰井台就是用来储藏冰块的。

    据《水经注》记载,“(冰井台)亦高八丈,有屋百四十五间,上有冰室,室有数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焉。”可以说是集冰箱与空调于一体了。唐宋时期冰井台依旧敬业地工作着,可惜的是在明末被漳水冲毁,不复陈迹。

    造“空调房”

    到了唐代,面对天气炎热,皇帝们也动起了心思——得造一间“空调房”。于是在大明宫依水建了一座宫殿,这是专供皇帝避暑的地方,取名含凉殿,单是听着名字就感觉到了凉爽。据《唐语林》记载,这间“空调房”在皇帝座位后面安装了“水激扇车”,同时房子四个角落“积水成帘飞洒”,而且“座内含冻”,正是“水殿风来暗香满”。要说这“空调房”有多清凉呢?有一天唐玄宗在含凉殿召见拾遗陈知节,并且赐给他一碗“冰屑麻节饮”,陈知节顿时“体生寒栗,腹中雷鸣”,陈知节可能是不太适应“空调房”的待遇,进去就肚子着凉闹肚子,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含凉殿确实是比较凉爽的。

    虽然这含凉殿避暑效果好,但是要真说起来,还比不上手下人造的“空调别墅”。唐德宗时候,有个叫霍仙鸣的宦官建造了一座别墅,《云林异景志》记载,这座别墅一间房子里开七个小井,“皆以雕镂木盘覆之”,利用深井的凉气来降低室温,到了夏天,待在房子里,“七井生凉,不知暑气”。

    藏冰块

    和今人一样,古人也早就知道冰块有清凉祛暑的效果,于是夏天用冰块来降温也是常用的防暑方法之一,史书上“气候暑热,家自藏冰”的记载也多如牛毛。早在周代我国就有了储冰藏冰的记载,据宋代高承《事物纪原》:“《周礼》有冰人,掌斩冰,淇凌。注云:凌,冰室也。其事始于此。”这些采集的冰一般也是用来赐给臣民,《礼记》记载:“颁冰也者,分冰以授大夫也。”《燕京岁时记》记载:“京师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各衙门例有赐冰。届时由工部颁给冰票,自行领取,多寡不同,各有等差。”《宋史·礼志》也记载过皇帝在三伏日,每五天就给臣下赐冰,以供消暑的事情。文学家曹子建在其《大暑赋》中写道“积素冰于幽馆,气飞结而为霜。奏白雪于琴瑟,朔风感而增凉。”对冰块制冷的效果赞不绝口。

    吃冷饮

    说到吃冷饮,古人也是各种钻研,古代的避暑食品相比现在也是毫不逊色。《楚辞·招魂》里面就有“挫糟冻饮,酎清凉些”这样记载冰、冻食品的句子。到了唐宋时期,市井文化繁荣,各式各样的冷饮开始盛行。比如唐宋时期的冷淘食品,杜甫曾写过一首《槐叶冷淘》来详细介绍这种以槐叶为原材料制作的冷饮;吃货苏轼也不禁感叹,“醉饱高眠真事业,此生有味在三余”。此外,与槐叶冷淘相似的还有甘菊冷淘,制作原理差不多,只不过将槐叶换成甘菊。除了这种冷淘饮品外,最有名的要数“唐代冰激凌”酥山了,根据文献记载,酥山最底层为冰,上面覆盖着奶油、酥油,然后点缀一些花朵等装饰品,可以算是冰激凌鼻祖了。除了这些,还有冰水、雪藕丝等冷饮,如“雪藕新将削冰水,蔗霜只好点青梅”“藕丝冰水敌时暑”等。

    到了宋代,城市商业繁荣,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心思钻研美食,涌现出了更多的消暑冷饮。《东京梦华录》对宋代夏日夜市的美食进行了详细描写,“夏月麻腐鸡皮、麻饮细粉、素签沙糖、冰雪冷元子、水晶角儿、生淹水木瓜、药木瓜、鸡头穰沙糖、绿豆、甘草冰雪凉水、荔枝膏”。《武林旧事》中有“凉水”一篇,专门记载当时的冷饮,“甘豆汤、椰子酒、豆儿水、鹿梨浆、卤梅水、姜蜜水、木瓜汁、茶水、沈香水、荔枝膏水、苦水、金橘团、雪泡缩皮饮、梅花酒、香薷饮、五苓大顺散、紫苏饮”。冷饮品种繁多,简直是吃货的福利。“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夏季必备品西瓜也上市了,成为了人们的解暑上方,方回有诗证曰“西瓜足解渴”。通过这些凉品清单可以看出,在研究“吃”这个上面,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天赋异禀。

    种类虽多,但大宋网红冷饮——“冰酪”不能不抢占C位,由著名诗人杨万里倾情代言,“似赋还咸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消”。这种冰酪,根据记载就是一种酥油或乳酪加上果汁、冰块等制成的饮品。陈基有“色映金盘分处近,恩兼冰酪赐来初”之句来描写皇帝御赐冰酪的情形。

    到了明清时期,可享受的冰饮就更多了。既有“以酸梅合冰糖煮之,调以攻瑰木樨冰水”煮成的酸梅汤,也有以“鲜莲、藕、榛、菱、杏仁、核桃”再加上冰块制成的冰碗。

    穿葛衣

    “夏日葛衣,冬日鹿裘”,今人有透气吸汗的短衣,古人也穿起用葛布制作的衣服,名曰“葛衣”。唐代韩翃《田仓曹东亭夏夜饮得春字》有诗:“葛衣香有露,罗幕静无尘。”细葛布透气排汗、吸湿性好,穿着舒适、凉爽,还可防污、抗静电,灰尘不易吸附,可以说是居家必备好物了。

    如果说这些方法都不管用,那就只能用终极降温防暑大招了——心静自然凉。陶渊明隐居的时候,“夏日临北窗高卧,凉风徐至,闲逸自得,俨如羲皇上人”,不仅不热,还觉得飘飘欲仙;后世杜甫效仿此法,自觉不错,留下“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之句供后人学习。而唐代另一位大诗人白居易对于此法就更有心得了。他详细描述了如何从身到心的避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更多的人夏季热的时候就写写书,于是写出了许多的消暑笔记,如赵绍祖的《读书偶记消暑录》,潘世恩的《消暑随笔》,程文智的《三伏消暑图诗》等,总之是将乐天居士的静心法发扬光大了。

    (作者:希言堂先生,来源:中国国家历史微信公众号)

 
 
 
   
   
   

南方工报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