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职工 上一版  下一版
“我年轻, 能扛,我上!”
2020年03月31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年轻, 能扛,我上!”
广东援鄂“90后”护士战疫成长记
作者:
 

   他们曾是被贴上“幼稚任性、精致利己、难以担当”标签的“90后”,但在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他们义无反顾,成为“最美逆行者”队伍中最具青春的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中所指出的那样:“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日前,记者连线采访了9名广东援鄂“90后”护士,见证他们的蜕变成长。

少年壮志不言愁

    蔡良超

    性别:男

    出生于:1990年

    来自: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

    所在医疗队:广东省第二批援鄂医疗队

    援鄂地点:武汉汉口医院

    心情志:四万袍泽齐聚鄂,白衣执甲斗新冠。奋战“圩日”班师走,笑看荆楚复本原。(圩日:五十日,作者自注)

    以学报国又酷又浪漫

    “我们男护士的身体素质好,心理适应能力也强,出征的时候家里已全部安排妥当,无后顾之忧,我们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这是1月26日省妇幼保健院护师蔡良超与同事写下的《请战书》中的一段话,两天之后,他们加入广东援鄂医疗队驰援武汉,奔赴战“疫”前线。

    自嘲长相有些粗糙、老成的蔡良超告诉记者,一眨眼的功夫,“90后”的自己不知不觉已经30岁了,他觉得此次疫情是一个担起重任和磨练自己的机会。当问及援鄂前的心情时,他说:“我并不惧怕死亡,面对未知的危险时,以所学报国,不论生死,是一件特别酷,且富有古典浪漫主义色彩的事。此外,很感谢我的家人!他们特别支持和理解我的决定。”

    曾有一位71岁的患者对正为其护理的蔡良超说:“我这样活着比死了好不了多少。”他坦言,作为医者,不仅要治疗护理疾病,更要“医心”。这次疫情中,很多情况是一家人同时患病,此时对病人的心理支持,就显得特别重要。“我们要带给病人更多的信心和希望,所幸,经过我和同事们持续不断地开导,71岁的患者开朗了许多,并转到普通病房继续接受治疗,最后很开心地出院了!这比其他回报都要让我觉得快乐!”

    (全媒体记者 蓝娟)

    杜博耀

    性别:男

    出生于:1994年

    来自: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

    所在医疗队:汕头市第二批援鄂医疗队

    援鄂地点:武汉江汉方舱医院

    心情志:2003年发生“非典”疫情时,我还懵懵懂懂,是前辈医护人员守护了幼小的我,17年后的今天,该我们“90后”去守护大家了。

    “再危险的工作,

    总得有人去做”

    3月21日晚,汕头市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的15名队员圆满完成医疗救治任务,回到汕头开始14天的休整,杜博耀是队伍中“唯二”的“90后”。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这是毕业后入职2年的杜博耀2月9日出征前写的壮志豪言。他表示,疫情面前,医护人员就是驰骋于战场的“白衣战士”,他希望成为一名真正的战士。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采集咽拭子属于三级防护操作,是暴露级别的最高级。早在进入方舱医院之前,杜博耀就主动请缨承担咽拭子采集的工作。他在请战书上写道:“我是ICU的护士,我了解咽拭子采集操作的危险性,我年轻,能扛,我上。”

    咽拭子采样需要他直接将棉签近距离伸进患者喉咙,擦拭扁桃体甚至更深部位。患者一个张嘴的动作,可能产生大量携带病毒的飞沫,稍有不慎,引发患者咳嗽或呕吐,会加重危险。在穿着沉重的防护服,行动不便、视线受阻的情况下,这个精细活儿变得异常困难。

    “再危险的工作,总得有人去做。”杜博耀语气无比坚定地说。

    (全媒体记者 林婷玉 通讯员 郑瑞年)

    张志博

    性别:男

    出生于:1993年

    来自: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

    所在医疗队:广东省首支援鄂医疗队

    援鄂地点:武汉汉口医院

    心情志:身披专业的铠甲,手握技术的利器,责任与爱为精神。与疾病抗争义无反顾,我们要做敬畏生命的战士!

    在遗憾和自责中思考前行

    27岁的张志博是南方医院神经外科的一名男护士,当武汉战“疫”的“号角”吹起,他不假思索地报了名。1月24日,他随队出征武汉,两天后正式在武汉市汉口医院开始抗疫。

    2月20日上午,张志博正在照料一名前一晚刚刚经历过抢救的女性患者。他倒了一杯热水,稍一沾唇,又放下说:“烫,等下喝。”病区只有热水,只能将水放到一边等凉了一些后再喂。可仅仅过了十几分钟,这名患者的情况急转直下,心率降到了57次/分钟。张志博等人在呼叫医生的同时立马开展床旁抢救,竭尽所能与死神抢时间,但仍是回力无天,“没有惊喜,没有奇迹。”患者就这样猝不及防地走了。

    张志博说,每每回想起这件事,就如有巨石压在他的心头,遗憾之情甚至贯穿了他的整个援鄂过程。他在日记中悲痛地写道:“与她最后沟通的人是我,她的最后一句话是对我说,她连一口水都没喝就永远离去了……”

    援鄂时,除了遗憾与自责,他还不断地思考,想着在环境差异、人员紧缺、超负荷工作等因素叠加下,如何更有效地做好护理,并在此基础上做到人文关怀,使护理更有温度。

    (全媒体记者 段雨洁)

    眼见人间疾苦不服输

    梁淑仪

    性别:女

    出生于:1991年

    来自: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外科

    所在医疗队: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第二批援鄂医疗队

    援鄂地点: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心情志:我不是逞英雄,也从来不觉得自己是英雄,只是在病患需要我的地方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救护生命。

    平安回家后我要和

    亲朋好友紧紧拥抱

    3月25日,援鄂已经47天,梁淑仪与130名同事依然坚守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西院区。“这些天的武汉,天气越来越暖了,患者康复的情况越来越乐观。”梁淑仪心情畅快起来,她所在的病区出院的病人在增加。

    梁淑仪期待着平安回家的日子。“等到那天,我要向爸爸送上迟到的生日祝福,要和家人分享这些日子的点点滴滴,要和亲朋好友紧紧拥抱。因为,春天已在眼前!”

    历数援鄂的每个日子,梁淑仪有很多难忘的记忆。“有一位老奶奶告诉我,自己家里还有老伴、女儿、外孙3个人,老伴患了新冠肺炎,外孙一边照顾母亲,一边学习,所以自己不能倒下。”梁淑仪说,她记得这位奶奶眼里充满泪光,信心满满地对她说:“姑娘,我一定会坚持下去,我不会死的。”

    老奶奶的乐观感染了梁淑仪,也感染了周围的病友,大家都受到了鼓舞。老奶奶还亲切地叮嘱梁淑仪:“姑娘,我非常感谢你们广东医疗团队。在这种情况下,你们能够来到武汉,来到我们身边帮助我们,你们也要照顾好自己啊!”

    (全媒体记者 彭新启)

    刘娟

    性别:女

    出生于:1995年

    来自:粤北人民医院烧伤整形外科

    所在医疗队:韶关市援鄂医疗队

    援鄂地点: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心情志:当最后一次穿上防护服上班时,心情比起以往更多了些不舍。

    患者对她说

    “我想要你一直照顾我”

    3月17日15时许,刘娟所在的医疗队接到通知,将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11例新冠肺炎患者转至一楼集中收治管理。18日上午8点完成正式转交后,已在抗疫一线坚守了37天的她难掩激动:“那一刻,真想大声高呼,我们完成任务了!”

    在支援湖北的日子里,刘娟每天戴着防护用具上班,脸上、头上、脖子上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压痕”,但她不以为然,“脸上的‘痕迹’时刻提醒我,我是一名肩负重任的‘白衣女战士’。”

    刘娟援鄂的最后一次任务是从四楼转运三名危重患者到一楼,她来来回回走了差不多20趟,衣服的里层在湿和干之间循环。看到曾经奋斗过30多天的病房,刘娟说自己心里突然空落落的,感动与不舍之情涌上心头,“不舍荆州人民的热情和关心,还有那些被我们护理后康复出院的患者。”

    刘娟还记得她一直护理的老奶奶,有一次喂完她喝水后,奶奶问:“晚上还是你上班吗?我想要你一直照顾我。”奶奶的一句话,差点让她泪崩,这是对她工作的肯定和鼓励。

    (全媒体记者 段松连 通讯员 卢艳萍)

    肖晓云

    性别:女

    出生于:1995年

    来自: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感染科

    所在医疗队:汕头市第二批援鄂医疗队

    援鄂地点:武汉东西湖方舱医院

    心情志:很开心,我做到了,我圆满完成了任务!

    被住院的“高考妹妹”

    鼓舞

    2月9日,肖晓云随队出发援鄂,被分配到武汉东西湖方舱医院。到达武汉第一天,肖晓云就和大部分女队友一样,把自己的头发剪得短短的,“这样才能让帽子完全覆盖头发,更好保护自己和别人。”

    第一天上班,肖晓云因不适应防护装备的憋闷,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现象,以致早上只工作了2个小时就提前出舱,这让她感到很惭愧。她怕自己适应得慢,于是轮休的时候就在房间练习穿戴防护装备,模拟上班状态。休息好了,心态也调整好了。第二次上班时,她坚持上完6个小时的班。

    令肖晓云最为感动的当属医院里的“高考妹妹”。方舱医院里一位准备参加高考的小姑娘说:“与病魔作斗争,也是蜕变成长的机会。困难是暂时的,我相信我能赢!面对高考,我也要全力以赴!”肖晓云说,“高考妹妹”的一席话让她深受鼓舞。

    3月21日晚,完成支援任务的肖晓云随队平安回到汕头休养,由于在湖北防疫一线,工作强度大没有锻炼的时间,她正加紧健身。

    (全媒体记者 林婷玉)

    成长是一段难忘的岁月

    关婉仪

    性别:女

    出生于:1996年

    来自: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海医院心外科

    所在医疗队:佛山援鄂医疗二队

    援鄂地点:武汉市第一医院

    心情志:此刻的我,终于可以说:“爸爸妈妈,不要担心,你们的女儿,真的长大了!”

    抗疫是给自己

    最好的成长礼

    一次,关婉仪准备给一位老爷爷注射,护目镜突然起雾,眼前一片模糊,摸索了半天才找准位置注射,她赶紧向老爷爷道歉,可老爷爷却反过来安慰:“小妹妹,你们真的不容易,我们应该要谢谢你们才对!”这番暖心的话语,一直鼓舞着她。

    关婉仪的父亲关远坚说,“鱼不过塘长不大”,经历这次援鄂抗击疫情,女儿经历了人生中一次重大的成长礼,长大了!在驰援武汉的日子里,女儿从不向他提及援鄂时的辛苦,他心里清楚,女儿是怕父母担心,但是每每与她视频,看着她脸上深深浅浅的印痕,以及布满血丝的眼睛,他就疼在心里。

    2月20日晚,是关婉仪援鄂的第9天,刚下班,她满心欢喜地打开微信视频告诉父母:“第一天上岗救护的一名重症病人,经过一周的救治,终于转入普通病房了,自己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她的眼里闪烁着泪光。

    (全媒体记者 蓝娟 通讯员 岳路建 杨帆)

    何丽娜

    性别:女

    出生于:1996年

    来自: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口腔科

    所在医疗队:广东省首批援鄂医疗队

    援鄂地点:武汉汉口医院

    心情志:现在最想做的事是休整结束后好好陪陪家人。

    被病人叫去

    清洁厕所也不推辞

    1996年出生的何丽娜是南方医院口腔科的一名护士,也是除夕夜驰援湖北的广东首批医疗队中最年轻的队员。

    在武汉,参加工作不到两年的何丽娜曾被无数人问起,为什么这么勇敢?她觉得,这只是在“意外的时间,想去做一件自己认为无比正确的事情”,“我可能经验不够丰富,但我能吃苦,所以我来了。”

    在她支援的汉口医院,身高不到一米六,只有90斤的何丽娜搬起和自己差不多重的氧气罐一点也不含糊,每次搬运完,她都一身汗,衣服干了又湿,湿了又干。在汉口医院值的第一个夜班,因为人手紧张,她甚至被一个病人叫去清洁病房厕所,但她二话不说拿起工具就去了。

    3月20日,何丽娜上完最后一个班,她一直照顾的一名88岁的奶奶,得知她即将回广东,依依不舍。两人约定,等到老奶奶和家里人团聚的那一天,一定要打个电话,互报平安。

    (全媒体记者 许接英 通讯员 胡建钢)

    林俏玲

    性别:女

    出生于:1999年

    来自:东莞市中医院呼吸内科

    所在医疗队:东莞市第二批援鄂医疗队

    援鄂地点:武汉客厅方舱医院

    心情志:看到病人健康出院,就是我们最大的喜悦!

    离开时躲在被窝

    悄悄抹眼泪

    20岁的林俏玲是东莞驰援武汉医护队伍中最年轻的护士,大家都爱叫她“小妹妹”“林妹妹”。虽然在父母和一些同事眼中,林俏玲还是个孩子,但她内心却渴望通过这次历练变得能独当一面。

    凭着年轻人的勇敢,林俏玲来到了武汉,但第一次入舱,她还是很紧张。

    “上班第一天,我穿着防护服感到不适应,呼吸有些不畅,坐在凳子上闭目深呼吸,当我睁开眼睛时,发现有个阿姨拿着手机在拍我,她说,小姑娘是不是很累?多大年纪啦?我说,阿姨我不累,今年20岁。她一脸惊讶,说,与我儿子一样大,你辛苦了。”林俏玲说,就是这些病人细细碎碎的关心让她非常感动,让她瞬间就有了动力。

    离开武汉的前一个晚上,林俏玲失眠了,脑海中一遍一遍想着与战友们相处的41天,突然难过起来了,躲在被窝偷偷地抹眼泪。回到东莞,街道的大屏幕上闪着她的照片,她的眼泪又止不住了。

    (全媒体记者 王艳)

    策划:全媒体记者 詹船海 统筹:全媒体记者 许接英 (图片均由受访者供图)

 
 
 
   
   
   

南方工报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