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东园 上一版
祖母琐忆
用诗歌再现小女子 大情怀的灵魂向度
一袭旗袍困烟雨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年04月03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诗歌再现小女子 大情怀的灵魂向度
——读《行善最乐——纪念赖云英诗歌作品集》
作者:■林汉筠
 

    在华夏文化中,最具普及性、最有影响力的当属“善”。“喜结善缘”,“行善以乐”,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修行。由诗人赖立新编著的《行善最乐——纪念赖云英诗歌作品集》(简称《行善最乐》,四川民族出版社,2020.1)一书,带着油墨清香摆上案头,在全民抗疫的时刻,这本具写“行善文化”的诗歌文本,带来了别样的情怀。

    一生行善的小女子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是一代巾帼英雄秋瑾说的一句话。自称小女子又有时常把自己比作鉴湖女侠的商界奇人赖云英,同样有着“剑鸣”壮志。

    她自小随父母离开岭南,飘洋过海,面对诡谲的商海用南粤人的气魄笑傲江湖,在马来西亚、香港等地打拼取得成功之后,就想到报效家国。1986年,这个身虚体弱的娇女子,只身携带10万现钞回乡,以“陈小姐”的名义资助家乡教育事业,创办了当地第一间图书馆,默默播撒慈善火种。

    上世纪90年代初,她将香港的黄金商铺卖掉,在东莞购地建了两幢厂房,将利润用于设立的教育基金会和英明医疗基金会,致力于家乡的教育和医疗事业发展。后来,她在河北、贵州、广西等地修建学校、医院20多所,共捐资各类公益事业达2000多万元。2016年3月,这位“谋心”老人,不幸驾鹤西去。虽然,离开了孜孜以求的慈善之路。但设立的两大基金会按照她生前的运作方式仍在造福一方。

    以诗歌为“善路”女子画像

    为展示赖云英对“善”的理解和表达,纪念其行善情怀,东莞(凤岗)诗歌创作基地组织了当地诗人、学生开展主题诗歌创作活动,并举办了特殊意义的纪念诗会。

    “文学是倾诉与表达思想情感的最佳方式。”(杨晓升语)诗歌作为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表现出来的就是“在心为志”。《行善最乐》用诗的形式,比心、发声、抒情,所流露的是对一个一生奉行“善行”者的追念,对生命的热情讴歌。读到的不是深邃的、意外深长的诗学,不是哲理的格言说教,在诗歌里感悟到诗人的心跳,触摸到小女子大情怀“行善最乐”的灵魂向度。

    古人有云:“一善染心,万劫不朽。百灯旷照,千里通明。”收进这本诗集里的作品,有缅怀主人翁以生命换来的智慧和力量,进行灵魂晤面或者对话;有以古典主义抒情为主导,动情而逼真地呈现赋予精神力量的生命体验;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行善最乐”精神,讲好中国故事的铮铮誓言。

    诗歌是心灵的语言,是情感的诠释。赖立新是一个著作等身的老诗人,也是赖云英践行“行善最乐”的见证者。在诗里,可以看到诗人压抑在心底平静而细微的表情,用诗情煽起了一团火,然后沿着诗歌的脉管而燃烧。在《忘不了》一诗里,作者给这位行走在“善路”上的女子画像,蒙太奇般展现其心路历程。诗句简洁明朗,又不失成熟巧妙,从遮着大草帽匿名捐款,到扶危济困、倾囊相助, 再到临终的托孤,声声滴血,立体地叙述小女子的“剑胆善心”。

 
3上一篇  下一篇4  
 
   
   
   

南方工报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关闭